2007 年 6 月 28 日,“開平碉樓與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第 31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這也是廣東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開平碉樓代表了近五個世紀塔樓建筑的巔峰,也展現了散居國外的華僑與故土之間仍然緊密的聯系,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風格復雜而完美的融合。
而開平碉樓的內涵更是代表了中國鄉土對西方文化主動吸收并因地應用的成果,反映了當年僑鄉民眾的文化心理、文化行為和文化視野,它不是文化的移植,而是文化的吸收和創造。黨的十九大作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抓手,重振鄉土文化,保護與傳承鄉土文化遺產,強調鄉村的持續發展和長效機制,是培養鄉土人才,吸引各類人才投入鄉村振興事業的重要基礎。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強大的吸引力與號召力下,開平碉樓與村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愛好者造訪?;卩l村振興之路。
歐亞照明集團攜手塔木景觀打造文化世遺串連的鄉村振興之路,這一篇具體展示夜景規劃。
夜景規劃
世遺廊道區域內的夜間照明以功能性的道路照明為主,缺乏統籌規劃以及夜經濟的活力,現狀問題主要體現在:
1 、整個光環境以主道路燈光為主,且光色均為高色溫路燈,僅滿足快速通行的照明作用,整體光環境體驗感低;
2、旅游景點內光環境單調、暗淡、缺乏引爆區域的夜游亮點;
3、現有的照明光效弱,色溫高、能耗高,眩光明顯,存在安全隱患;
4、重點區域夜間缺乏有文化內涵的燈光創意與活力;
5、夜間出游環境暗淡,客流易流失,無法促進過夜消費。
根據人群的消費習慣調研發現,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游客的旅游消費比例中,除去門票,76%的費用花在了夜間,意味著 1000 元里面,有 760 元是產生在夜晚;夜間旅游產品已經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在碉樓僑鄉文化體驗·開平世遺廊道總體定位發展下,世遺文化的夜景應如何塑造?
在分析了現狀情況,結合策劃定位及客群調研等基礎上,項目工作團隊提出了發揮世界遺產文化、華僑文化與鄉土文化等多重復合文化影響力的優勢條件,利用全景沉浸式夜游助力世遺景區復蘇的夜景規劃理念,具體來說有以下四點:
1.不做大型演藝秀,以微演繹營造鄉村浪漫的夜景感受。在項目中不做大型演藝秀,去重資產,去中心化,以全景展開方式,以點帶面,不再是突出一個爆點或一個秀,而是處處是景,景景相連,把游客分散到景區里,以微演繹的方式營造鄉村夜景浪漫感受,更好地可持續地長效發展;
2.通過模塊化產品的差異化設置,進行快速落地與持續迭代。以燈光引流、交互體驗、夜游亮點、二消變現,原創夜游 IP 等不同需求的模塊化夜游場景及產品,根據項目需求及當地文化屬性,進行快速落地及持續迭代;
3.以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夜游,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夜間體驗。隨著消費升級,游客不再只注重視覺感觀刺激,更多的開始注重精神層次的體驗,以導演思維策劃全景夜游,每個夜游節點,讓游客參與交互、體驗、社交、游戲等,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全景沉浸式體驗,重新定義碉樓文化的夜游方式,變成沉浸式夜游,而不是傳統的觀光點;
4.推動世遺廊道夜游的線上宣傳與傳播,推動鄉村夜經濟的發展。夜游不只是夜,也不只是游,更重要的是經濟,夜游不只是花錢的,更重要的是產生持續的經濟效益;通過互聯網宣傳與線上體驗傳播等技術,讓游客直接與項目發生互動,產生連續消費。
塘口世遺廊道的夜游照明規劃以人工光與月光為主,目的在于體驗碉樓遺產與僑鄉文化,激發“過夜”消費,促進鄉鎮夜 間經濟發展。
主要夜游線依托碧波畫廊河道南段,以自力村及立園為南北兩個起點,在塘口舊墟位置設置節點,以故事情節及場景演繹營造情景式的感受,
帶動夜間經濟發展;次要夜游路線以道路照明為主,結合村落與碉樓設置藝術燈光,形成世遺廊道的夜間文化體驗;此外,在每年的秋季,
在世遺廊道南側設置金秋燈光藝術節,形成小環線,聯合藝術設計師,選取不同的點設計燈光裝置藝術,持續性地創造吸引點與話題感。